> 【党史人物】党史中的武大革命烈士-武汉大学党委巡视办
  您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党史人物】党史中的武大革命烈士

发布日期: 2021-04-23
点击数:

作者:秦然

笔者按: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诞生于嘉兴南湖的一艘红船上,中华民族的复兴征程也从此开启。为了挽救国家于危急存亡之秋,无数革命先烈奋发图强、前赴后继,投入革命的历史潮流,济万民之难,拯国家于困,用生命和鲜血铸就共产党人的信念与忠诚。

1925年,国立武昌大学党支部成立。自此,武大英贤奋发,救亡图存;风雨同舟,共赴国难,用生命彰显了武大人挽救民族危亡、探索民族富强的坚韧力量。在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之际,特整理武汉大学革命烈士材料,重温武大人的红色记忆,缅怀先辈英烈,光大民族英魂,牢记历史使命,强化责任担当。

陈潭秋

陈潭秋(1896—1943),湖北黄冈县人。1916-1919年就读于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英语部,1919年6月毕业。1920年陈潭秋和董必武等创建武汉共产主义小组,组织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1921年7月,陈谭秋与董必武参加了中共一大。1922-1923年在武昌高师附小兼课,在他的影响下,武昌高师附小有一批教员如钱亦石、张朗轩、江子麟等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武汉地区最早的一批共产党员。在陈潭秋等共产党人的努力下,武昌高师附小是当时武汉地区培养革命青年的摇篮之一。1927年任国立武昌中山大学政治训练委员会委员,并在原武昌高师附小礼堂举行的中共“五大”上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他先后出席了中共三大、五大、六大,1934年1月出席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被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执行委员。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时,留任中央苏区分局委员,领导开展游击战争。1935年8月,他与陈云等人赴莫斯科参加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留驻共产国际工作。1939年回国,他任中共中央驻新疆代表和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负责人。1943年9月27日,陈潭秋在新疆被国民党当局杀害,牺牲于天山脚下。

李汉俊

李汉俊(1890—1927),湖北潜江人。1902年赴日本留学,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1920年与陈独秀共同发起组织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和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同时创办《劳动界》周刊,并赴武汉帮助筹建武汉共产主义小组,1921年7月李汉俊作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的代表参加在上海召开的中共“—大”。1922-1926年先后任教于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国立武昌师范大学、国立武昌大学历史社会学系,曾任系主任,主讲唯物史观、社会学史等科目。李汉俊也是我国高等院校中第一位把“唯物史观”列为教授科目的教授。1926-1927年先后任国立武昌中山大学筹备委员和大学委员。1927年1月,国民党湖北省第四次全省代表大会召开,李汉俊当选为执行委员。4月10日,湖北省政府成立,李汉俊任省政府委员兼教育厅长。11月,桂系军阀占领武汉后,李汉俊与詹大悲等以省政府名义下令释放在汉被捕的共产党嫌疑分子300多人,营救和保护了大批共产党的干部。1927年12月17日,李汉俊被武汉卫戍区司令胡宗铎以“赤色分子”的罪名逮捕后遭到杀害,壮烈牺牲。

耿丹(1892—1927),湖北安陆人。1910年参加革命团体共进会,1911年参加辛亥革命。1913年赴英国伦敦大学留学,1919年获经济学博士学位后回国后,在北京大学担任经济学讲师。1920年底,耿丹担任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1923年升格为国立武昌师范大学)教务长、国立武昌商业专门学校(1923年升格为国立武昌商科大学)教授,主讲公民课和经济学。1921年参加了武汉马克思学说研究会。1923年参加湖北全省工团联合会的组织和领导工作。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耿丹同李汉俊等积极开展学生运动,使武汉地区学生运动风起云涌。1926年任国民党湖北省党部执行委员兼青年部长、国民革命军第十五军副军长。同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9月8日被反动军阀杀害,时年35岁。

何羽道

何羽道(1882—1928),1926—1927年先后任国立武昌商科大学、湖北省立法科大学和国立武昌中山大学(以上学校均为武大前身)经济学和法学教授。为了满足进步学生的要求,他力图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观点,编写适合中国国情的经济学讲义并深入浅出地讲解,深受学生欢迎。他还将在武昌青石桥3号的公馆作为共产党的地下联络处。董必武、陈潭秋、钱亦石、吴德峰等共产党革命家经常出入于他家,商讨、布置革命行动。共产党地方组织负责人魏人镜,长期将秘密文件和重要材料托他保管。国民党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于1927年3月7日正式在武昌上课,何羽道受聘在农讲所教授经济学常识,为培养工农运动骨干力量作出了贡献。1928年1月4日,他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作为烈士,胡耀邦同志亲笔题写了“何羽道烈士之墓”几个字。

林可彝

林可彝(1893—1928),1927年1月来到国立武昌中山大学社会历史学系任教授,讲授《唯物史观》课程。同时他在董必武的领导下,从事革命活动。他致力于传播马克思主义知识,培育革命青年,紧密配合工农群众的革命斗争,开展学生运动。他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结合起来,撰写了大量专论文章,宣传救国之道。他在北京任教期间,曾积极参加北京各界反帝反军阀的爱国活动;到国立武昌中山大学后,参与平息夏斗寅叛变的西征。1927年冬,他在国立武昌中山大学被捕,不久惨遭杀害,时年35岁。

邬聘三(1900—1930),湖北黄陂人。1923年考入湖北省立医学专门学校(1924年升格为湖北省立医科大学,1926年并入国立武昌中山大学)。1926年底,受党组织派遣,组建国立武昌中山大学学生会,开展师生联谊活动,团结进步学生,救济失学学生,创办平民学校,宣传革命思想,同国民党右派斗争。在国立武昌中山大学,邬聘三积极发展党团员,以壮大革命力量。大革命失败前,邬聘三前往苏联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东方革命运动史等。1928年,邬聘三回国后化名胡素民,在汉口开诊所行医(地点是现在的利济路武汉市第一医院附近),以医生身份作掩护,秘密从事党的地下工作。1929年底,邬聘三参加了阳夏区委的组建工作。邬聘三的诊所是党组织的一个重要的秘密联络点,湖北和武汉党组织负责人有时来这里召开会议和布置工作,也是阳夏区委、汉口区行动委员会的一个重要机关所在地和会议场所。1930年9月22日,邬聘三在汉口被捕,11月被杀害于武汉。

何子述

何子述(1901—1931),别号健周,1901年出生于湖北省应山县吴家店(今广水市吴店镇)。何子述1919年考入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预科,次年升入本科英文部学习,1923年7月毕业留校任教。何子述在国立武昌高师期间,加入了董必武、陈潭秋组织的共产主义小组。1922年10月,经董必武、陈潭秋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上海发生日本资本家枪杀工人的“五卅”惨案,他组织全校师生罢课,上街游行演讲,成为当时武汉地区反帝斗争的中坚力量。不久,中国共产党武昌大学支部成立,何子述任第一任党支部书记。曾任国民革命军第15军政治部党务科组织股长兼湖北省党务干部学校训育主任,代理校长。后去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28年6月,出席了在莫斯科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回国后在北方局工作,1931年在天津被捕,壮烈牺牲。

任开国

任开国(1898—1928),1920年考入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历史社会学系。读书期间,他多次聆听中共早期党员、“一大”代表李汉俊的讲学,开始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3年担任了武昌地区团秘书,工作上主要与恽代英、林育南、邓中夏等人联系。1926年,师大毕业后,被分配到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附属小学任教。1927年,任中共湖北省委执行委员会秘书长。1928年3月,他不幸在武汉后花楼被敌人逮捕。在法庭上,他毫不畏惧,慷慨陈词,讲述了他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同年3月,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

刘季良(1896—1927),湖北省黄冈县人。中学毕业后,刘季良考入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1920年,刘季良从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毕业,任教于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附属中学。1923年,由董必武、陈潭秋介绍,刘季良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24年9月,刘季良被选为武汉反对帝国主义运动大同盟执行委员会委员。1925年,刘季良积极投身声援上海五卅运动。1926年10月,刘季良任湖北省立第一中学校长,在青年学生和教职工中传播马列主义,宣传共产党的主张。同年秋,刘季良被委任为汉口特别市政府委员,兼任市财政局局长。他整顿财政秩序,使武汉地区共产党的组织在经费上得到一定的保证。1927年,中央机关撤离武汉时的大部分经费由刘季良筹集。大革命失败后,1927年秋,刘季良不幸被捕,壮烈牺牲。

闻一多

闻一多(1899—1946),湖北浠水县人。1919年,闻一多参加五四爱国运动。1922—1923年写下著名的《七子之歌》,并出版诗集《红烛》。1928年任国立武汉大学文学院筹备主任、首任院长。1930—1932年,任青岛大学文学院院长、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1937年7月全国抗战爆发后,任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教授。面对严酷的现实,他毅然投身到抗日救亡和争民主、反独裁的斗争中。1944年,他加入中国民主同盟,后出任民盟中央执行委员、民盟云南支部宣传委员兼《民主周刊》社长,成为积极的民主斗士。1945年12月1日,昆明发生国民党当局镇压学生爱国运动的“一二·一”惨案,闻一多亲自为死难烈士书写挽词:“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1946年7月11日,民盟负责人、著名社会教育家、当年救国会七君子之一的李公朴,在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7月15日,在云南大学举行的李公朴追悼大会上,他慷慨激昂地发表演讲。当天下午,他主持《民主周刊》记者招待会,进一步揭露暗杀事件的真相。散会后,闻一多在返家途中,突遭国民党特务伏击,身中十余弹壮烈牺牲。

吴宗鲁(1904—1928),江苏盐城县人。1923年,就读于国立武昌商科大学。1926年底,武汉国民政府将武昌商大并入国立武昌中山大学,吴宗鲁进入国立武昌中山大学经济学系三年级学习。受在中大任教的中共党员恽代英、李达、沈雁冰等影响,他应聘到国民革命军第六军军官团当政治教官,宣讲“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民主义。汪精卫发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后,他返回中大读书。10月,国立武昌中山大学师生新选了学生组织,吴宗鲁当选为执行委员兼组织部长。11月,吴宗鲁组织学生会联合武汉各校师生,发动武昌各厂工友声援武昌震寰工人的斗争。12月16日凌晨,反动派突然包围了中大,逮捕有“共党嫌疑”的师生15人,吴宗鲁组织师生转移,并前往卫戍司令部交涉营救被捕师生。最终被人出卖,遭到逮捕,1928年1月14日壮烈牺牲,时年24岁。

梅玉珂(1904—1927),女,汉族,湖北黄梅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入国立武昌中山大学学习,并担任中大地下党支部组织委员兼小组长。她积极参与武汉街头宣传演讲活动,揭露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残酷压迫与剥削中国人民的罪行。1927年“七一五”反动政变后,她率领23人的宣传队,到武汉街头、纱厂区域,贴标语,散发传单,宣传演讲,并组织工人罢工,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反革命滔天罪行。受组织委派,11月28日梅玉珂冒着寒风冷雨,带着宣传队沿上清河边到裕华纱厂去宣传,到工厂附近时,突遭一伙手持短枪的便衣特务包围,遭到逮捕,被关进国民党汉口卫戍司令部看守所。1927年12月18日,英勇就义于汉口济生马路。

许闻道

闻道(1903-1927),湖南宁乡人。1926年3月中央军校武汉分校第五期女生队,她在国立武昌中山大学读书时,从事工人运动,曾任国立武昌中山大学学生会主席,文学系党小组长。1927年12月,因反对武昌震寰纱厂资本家镇压女工,被武汉卫戍司令部逮捕,壮烈牺牲,年仅24岁

严大朱,又名严达洙,江西万安人。1927年入国立武昌中山大学外国文学系读书,1927年声援武汉震寰纱厂工人运动后,在阅马场被国民党军队杀害。

叶英群,安徽桐城人,1927年考入国立武昌中山大学社会历史学系,担任国立武昌中山大学文学院支部书记。1927年声援武汉震寰工人后,为掩护党内同志撤退和办理组织关系,坚持在敌人控制区域内做好组织工作后再从容离校,1928年初,在旅栈中被捕,牺牲于武昌。

陈漱之(1908—1928),湖南浏阳人。毕业于湖南第一师范,1927年考入国立武昌中山大学,一面研究革命理论,一面参加革命工作。10月,调任湖北省济难会华中办事处秘书,负责调查及救济被难者事项。后改任湖北济难会秘书,多从事救济的实际工作。在1927年12月至1928年3月间,陈漱之亲自去慰问武汉三镇内为革命被捕、被伤、被杀的革命同志家属,尤其对于死者,不顾危险前去树碑摄影。1928年3月被武昌卫戍司令办事处逮捕,3月20日被杀害于汉口。

伍云

伍云(1903-1949),原名伍昌坤,湖南省零陵县邮亭圩人。1927年伍云在国立武昌中山大学专门部政治经济系肄业,1929年7月在国立武汉大学代办专门部政治经济学系补习一学期后毕业,在校加入中国共产党。马日事变后,与组织失去联系。1929年后,先后任零陵县立中学教师、永明财政局会计、《扫荡报》驻邵阳记者、省立七中教师等。1948年,与中共党员陈一凡等人创建“湘桂边区湘南人民民主联军”,伍云任政治部主任(同年7月恢复党籍)。1949年6月,白崇禧部发动庙门口大扫荡战。由于叛徒出卖,伍云被捕入狱,于1949年9月19日被杀害于永州北门。

聂之俊

聂之俊(1916—1939),字德明,笔名焉之。江西省清江县人。1935年考入国立武汉大学工学院电机系。在校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参加武汉“一二·九运动”。1937年11月到应城汤池参加共产党人陶铸主办的、人称“共产党的黄埔军校”的著名的“汤池训练班”即第一期农村合作事业训练班学习。1938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4月,带队深入鄂西北竹溪县,以农村合作指导室主任指导员的公开身份,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9月,被国民党政府拘捕,经鄂北中共党组织多方营救获释。10月,建立了竹溪县第一个中共地下支部,成立了竹溪县抗日工作促进会,任总干事,主编《抗战建国半月刊》。1939年1月,竹溪反动政府以“非法集会,危害民国”罪名将其逮捕入狱。狱中,任敌人威逼利诱、严刑拷打,始终坚定地回答:“抗日无罪”、“爱国无罪”。1939年1月21日,被敌秘密杀害于竹溪城南九里界,时年23岁。

曹介

曹介(1919—1943),原名曹国圻,又名曹建,四川省宜宾县人,中共党员。1935年在国立武汉大学求学期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红军。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先后在延安陕北公学、抗日军政大学学习。1938年,被分配到新四军第四师任营长。1939年,随新四军六支队张爱萍,由豫皖苏边东进皖东北,开辟抗日根据地。1940年初,调任中共宿东县股北区委书记,领导股北区人民开展武装斗争。1941年,调任宿东县县委书记,配合新四军击溃了向游击区发动进攻的数百名顽匪及侵占抗日根据地的伪军,促进了游击区的巩固和生产发展。1942年,曹介调任中共萧宿铜县县委书记。在这期间,他组织领导津浦铁路沿线群众袭击日寇,展开游击战争。1943年3月,曹介在萧宿铜县闵贤集召开全县区乡干部会议,布置反扫荡工作任务,于20日拂晓被日伪军抓捕。1943年7月,曹介被日军残酷杀害,年仅24岁。

谢文耀

谢文耀(1913-1948),湖北汉川人。1936年他与武汉大学一批进步青年,成立了“武大青年救国团”,并成为负责人之一,还秘密创办了油印刊物《武汉学联》。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担任中共武汉大学支部负责人。1938年赴洪湖地区从事革命工作,曾任鄂豫边区天汉地委宣传部长职务。1939年任《七七报》总编辑,1946年1月《七七报》改名为《七七日报》,任副社长。1947年 8月5日,新华社中原野战分社成立,任副社长。刘邓大军开创大别山根据地后,参加了河南汝南县东南部土改工作。1948年2月,被穷凶极恶的“还乡团”杀害,牺牲时年仅34岁。

许明清(陈玉虹)

许明清(1919-1946),原名陈玉虹,浙江省平湖县新仓镇新庙乡杉青港村人。1935年,考入浙江省杭州高中读书期间,与学校进步师生一道秘密组织“读书会”,寻求救国救民的真谛。1937年9月,考入国立武汉大学法学院经济系。1938年7月参加革命。1937年9月,入第一期应城汤池农村合作训练班学习,结业后以农村经济合作指导员的身份在京山深入农村,发动群众开展抗日救亡活动。1938—1946年,许明清先后任中共京山县向家冲区委书记、中共应城矿区委书记、中共汉孝陂县委书记兼县长、鄂中专署副专员、竹山县县长、中共竹南县委书记。1946年9月,竹南县委被袭,地委决定仍由许明清重返竹南收容失散人员,在返回途中因叛徒出卖被捕。10月10日壮烈牺牲,时年28岁。

陆兰秀(1917—1970),女,苏州人,1937年考入国立武汉大学化学系,1939年在内迁到四川乐山的国立武汉大学化学系读书,获得了理学院最高的奖学金。1940年4月,陆兰秀在国立武汉大学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便被任命为武汉大学的女生支部书记。以后两次被国民党特务逮捕都坚贞不屈,拒绝填写敌人的自首书。1946年在“下关惨案”中被捕,遭毒打致伤,受到周恩来和邓颖超的亲切关怀。1948年参加党的地下工作,为解放南京作出贡献,1949年开国大典时应邀观礼。“文化大革命”期间,她忧党忧国忧民,挺身捍卫真理,于1970年7月4日惨遭杀害,时年53岁。1982年中共江苏省委和苏州市委追认陆兰秀同志为“革命烈士”。

章培毅

章培毅(1920-1949),安徽省桐城县人。1939年考入国立武汉大学工学院机械工程系,读书期间,关心时事政治,学习革命理论。1948年奉命到重庆任民革西南总部政治部主任,被国民党当局跟踪,同年11月在重庆被捕,1949年11月27日牺牲于渣滓洞。

陈彦儒

陈彦儒(1923-1948),陕西省富平县城关乡人。1942年考入国立武汉大学文学院史学系,一年后参加校内进步社团“海燕社”。1945年7月响应党的号召赴中原解放区参军,1946年2月,中共中央中原局组建“中原民主建国大学”,陈彦儒在此与一道参军的武大同学相遇。同年3月,国民党撕毁《双十协定》,调集军队包围中原解放区。1946年4月,陈彦儒被分配到一纵九团当文化教员,准备突围。6月中旬,为掩护连队指导员撤退,在部队突围中不幸被俘。1948年春节前夕壮烈牺牲。

韩秉炀

韩秉炀(1921-1949),1942年考入内迁乐山的国立武汉大学工学院电机系,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8年,受组织派遣,打入国民党罗广文部作策反工作。1949年因“《挺进报》事件”被捕,关押于渣滓洞监狱,同年11月27日在渣滓洞大屠杀中牺牲。

戴健

戴健(1920—1946),原名戴之焕,参军后改名为戴尧章,安徽省天长县人。1943年考入国立武汉大学文学院史学系,在学校参加中国共产党南方局领导下的“武大据点”:社会主义研究会。以后他又参加进步读书团体“风雨谈”社,成为该社骨干之一,并被“风雨谈”社选为副总干事。1945年8月,响应党的号召,奔赴鄂豫皖边区(后改为中原军区)参军,先后在15旅44团、359旅9团工作。1946年7月,在随军突围途中,在豫西淅川境内抢渡丹江时,被山洪卷走,光荣牺牲。时年26岁。

王志德

王志德(1928—1947),江苏省武进县人,1945年毕业于武进西郊中学。次年进入南京临大补习班,旋由教育部分发入国立武汉大学土木系一年级。早年失怙,家境清苦,为人爽直刚毅,刻苦认真,喜好数理,爱好书法。1947年“六·一”惨案时被国民党军警用达姆弹枪杀于老斋舍“志德门”前石阶上。

黄鸣岗

黄鸣岗(1923—1947),原名锡麟,湖北枝江县人,1946年秋考入国立武汉大学史学系。1947年6月1日凌晨被国民党军警枪杀于老斋舍张字斋。

陈如丰

陈如丰(1925—1947),台湾省台南县新营人,1946年秋考入国立武汉大学政治系。爱好音乐、体育,擅长垒球,是武大赛格玛球队健将。1947年“六·一”惨案时被国民党军警枪杀于老斋舍“如丰门”茶炉旁。

回顾武大的革命历史,革命先烈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精神,在革命和建设的复兴征程中,奋不顾身殉国家之急,艰苦奋斗解国家之难,用实际行动践行着武大“自强、弘毅、求是、拓新”的校训精神。我们当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全新的姿态向新时代进发!(作者系武汉大学档案馆副研究馆员)

http://news.whu.edu.cn/info/1002/64141.htm